研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肩负的使命更为重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要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做好“四个服务”,充分发挥基础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必须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是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是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在以高科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强弱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大小。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发生了本质变化。因此,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动力源头所在,高等教育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在引领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不可替代地位。高校要勇担使命,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一流大学的内涵式发展。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 质量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首轮“双一流”建设已经完成,绝大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实现周期各项目标,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但其发展的重点仍在规模和数量方面,距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仍有差距,多数高校仍然存在高 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 、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 。因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更加强调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 ,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21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就是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技术。《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切实强化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紧密对接新发展格局,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质性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力争示范引领,进一步指明了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

 

由此可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聚焦点就是高 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立德树人 、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工作和根本途径,也是检验发展改革成果的最终标准。无论是发展特色学科、夯实基础学科,还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最终都要落实到培养人上,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思考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在此,本文结合其近年的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对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做进一步反思。

 

坚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中心。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要培养学生在面对未来生命中所出现的关于个人、专业以及国家社会各类挑战而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其核心为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等核心基本能力。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认为,学习力不仅仅是学生通过课程提升知识 深度和广度的能力,更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要主动跳出专业知识,跟随兴趣自主地探索学习;思想力,集中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强调在知识的学习中拓展多元能力;行动力,强调实践,强调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也是创造力最终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创造力的培养发展中,学习力是前提、思想力是关键、行动力是结果。三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正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的过程。

 

坚持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高等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未来社会的复杂性,特别是随着知识与技术创新复杂性、复合性程度日益增加,未来的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主要依靠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大学创造,创造和运用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人才也要由这类有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大学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识教育包括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教育内容,个性发展则是为学生自由成长创造环境和提供机会,二者的结合则为每位学生提供健康自由成长的土壤,使学生适应多元化、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谋求自 身长远的发展和内在修养的提升。

 

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催化剂。近年来,作为前沿科学研究与创新型 、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动能,学科交叉融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建设未来的增长点和生命力,最有可能 产生颠覆性技术和引领性原创成果,随着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共享模式日益多样化、网络化、复杂化,国际社会对交叉型、复合型、综合型、跨学科人才的现实需求逐渐增强,通过发展交叉学科来探索新型 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学科布局上,各一流高校均加强顶层设计,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做好交叉学科建设,既需要强化学校层面全局性、战略性谋划,也需要找到具体学科的实现路径,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交叉融合。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加强基础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促进交叉。加强基础,就是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促进交叉,包括在专业设置方面考虑交叉创新机制;在专业课程中考虑多学科交叉融合,设置跨学科课程;完善培养机制,赋予学生更多跨学科交叉学习的机会。尊重选择,在专业设置、辅修、微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学院结合“新文科”建设主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回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 ,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辅修或双专业学习数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课程。学院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促进经济学科发展,推动数学、计算机和管理科学与理论经济应用经济的深度融合。要通过深入推动文理融合,努力探索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20期

(湖北研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19522937744

微信

扫一扫 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