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楚教育

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四个“力”

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顶尖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技竞争,教育系统要共同回答新征程的“命题作文”:如何高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就开启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陆续启动“珠峰计划”“拔尖计划 2.0”“强基计划”等一系列项目。但相比于国际,我国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误区。受功利主义、应试思维等因素的制约,层层“掐尖”式的选拔破坏了教育生态的平衡,教育内卷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当下迫切需要打破桎梏,找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力点,着力打造人才高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体制持久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持久战,要积极抓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窗口期,系统规划 K-12 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阶段的长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及建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实现长远布局和解决当下急需紧密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章立制,强化使命驱动,形成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服务于国家基础学科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重点突破的人才梯队,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取得实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方案原创力。面对国际科技竞争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必须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丰沃土壤,探索国际成熟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全球化进程加快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质的变化之挑战,更加凸显原创性引领、基础性突破、自主性创新的重要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应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未来的创新大潮、科技革命的实践中锻造未来技术领军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领域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方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协作力。创新导向的社会生态与社会文化深刻影响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而决定了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创新动力等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引领未来一代的创新产出。对“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的解读应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语境中进行,其决定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必然成长于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具备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推动国际国内各大发展领域的全面共赢 ;决定了需要学科交叉贯通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创新型人才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扩大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应进一步打破产、学、研各路社会力量间组织合作的障碍,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统一、优质教育资源的调配、可持续成长平台的构建,为不同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凝聚专门社会力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资源承载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探索的目标不仅在于“选拔”基础教育塑造的尖子生,更在于形成一套兼具有效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优”体系。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仍然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强化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意味着原本由高等教育、科研机构所承担的培养环节中提供的高新技术要素、新质生产要素、优秀科学家队伍等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阶段前移,并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交叉融合促进以上高阶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社会实践中“着床”;意味着科学家、科学家精神走进中小学校园、课堂,发挥科学家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优中的前沿性与引领性作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引领课改与教科研创新,铸魂育人。

 

展望未来,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任重而道远,我们满怀期待。

(本文作者:黄晓)

(湖北研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19522937744

微信

扫一扫 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