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楚教育

创新“总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机制

为国家战略人才积蓄后备力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紧密联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天然优势,持续加强“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为国家战略人才积蓄后备力量。

 

加强“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是塑造国际竞争“非对称”优势的关键变量。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工程型号,是赢得综合国力较量和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代代“总师型”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智慧结晶。只有着力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总师型”人才队伍,不断攻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前沿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实现“非对称”赶超。

 

加强“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是有组织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的必然要求。重大工程型号是提升国家关键领域科技能力水平乃至跨越式发展的制胜一招,关键技术创新、系统分工协作是影响攻关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总师型”人才肩负工程技术、管理协同职责,在推动有组织科研方面责任重大、作用突出。着力培养更多有组织科研能力的“总师型”人才,能切实为我国科技攻关、“大兵团作战”蓄力,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任务中“揭榜挂帅”,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强“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现实需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不断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进战略科技力量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加强“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有利于以重大科技攻关为统领,推动科研资源与科研育人同向聚合,发挥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聚集效应,提升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协同效能,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科技力量与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加强“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的路径

“总师型”人才成长于高校,历练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熟于重大工程型号牵头担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科学把握“总师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深入分析成长要素,及时系统总结。营造“总师育人文化”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日用不觉,逐步具备“总师型”人才基本素养。

 

强化学生交叉融合的复合知识基础,厚积“专业精”的学业能力。专业精是“总师型”人才成长的必备基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要把握现有型号装备特点,也要瞄准未来型号演变规律,建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满足远景需求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关键领域领军企业构建强耦合、双赋能、共成长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挂职参与型号研制,建设“学术带头人+型号总师”的双导师队伍和校企深度融合的核心课程,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打牢“总师型”人才的知识基础。

 

强化学生抓整体促协同的系统思维和整机观念,提升“系统强”的思维能力。系统思维是“总师型”人才的鲜明特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要鼓励学生发力原创性基础研究,更要引导学生从系统整机型号和产品中回溯攻关核心基础问题和根技术,通过正、反向基础创新的双向联动,实现对系统整机型号的集成把握、对底层技术原理的熟练掌握。集聚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有组织组建跨学科师生团队,开展重大装备概念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校企联合团队开展重大装备论证与工程型号研制,形成对基础前沿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

 

强化学生知识转化和创新创造力培养,锻造“重实践”的应用能力。重实践是“总师型”人才的培养关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等作为重要实践载体,构建“论文选题紧扣重大问题、科研训练紧跟重大项目、实习实践紧接主机院所”三链融通的“总师型”人才实践培养机制。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全覆盖的实习实践训练体系,强化科研生产一线的能力训练,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强创业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和竞赛基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强化学生理想信念铸魂和创新文化滋养,锤炼“能担当”的履行使命能力。能担当是“总师型”人才的共同特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总师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科技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科学家精神为代表的创新文化为力量根基,把科技报国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利用好红色资源、科技创新资源等,组织型号总师来校开展思政教学,注重发挥总师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入主战场、干大事业”。

 

深化“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的保障机制改革

深化“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着力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新生态和保障机制。

 

聚焦立德树人价值旨归,优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是自驱力指挥棒。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突破“重分数轻素质”的学业评价局限,按照“总师型”人才核心能力要求,强化评价指标建设,构建全周期成长档案,完善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不断健全学生在创新力、意志力、实践力、领导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坚持高素质专业化标准,强化教师分类评价考核。强教必先强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总师型”人才自主培养的第一资源,推动“破四唯”和“立新标”、“多元化”和“精准化”相结合,加快健全分类分级评价与考核机制,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绩为标尺,将工程实践教学、企业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贯穿教师职称评审、聘期考核、岗位聘任和薪酬分配全过程。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着重治理能力提升。治理体系改革纲举目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聚焦“总师型”人才培养需求,优化机构设置、职能和编制,全面落实二级单位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和全员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资源配置和成果产出,引导有效资源向育人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汇聚。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更加深刻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可堪国家战略重任的“总师型”人才,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本文作者:宋保唯)

(湖北研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19522937744

微信

扫一扫 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