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楚教育

深入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面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一轮社会变革,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的强力引擎,科学研究方式、学科发展模式和智能技术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应着力探索面向未来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01聚焦战略定位  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中,强化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是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方位影响,是推动高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应坚持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02关注内涵建设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在加速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生产生活方式深刻转型的浪潮,高校需敏锐捕捉社会需求新动态,勇于探索基于需求导向的知识体系深度重组,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探索。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旨在恢复科学探索的整体性,确保人才培养紧密贴合时代需求,培养出既具备深厚专业基础,又擅长跨界整合应用的新时代人才。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深深嵌入跨学科、跨专业的理念,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构建与办学定位及特色相契合的学科群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前瞻性地布局未来学科增长点,特别是加快“信息科技+X”等战略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实现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

 

03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释放开放办学效能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建设与发展必须秉持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战略思维,精准施策,分类引导,确保在开放合作的大格局中,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势的错位匹配,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高校要深化内部改革,更要拓宽外部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具体而言,高校应积极探索与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模式,将企业的生产资源、技术平台和市场洞察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磨砺技能,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直面挑战,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深度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与深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为构建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高校需精准对接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环节,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覆盖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着重打造“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在实践中锤炼真功夫,最终在创新中脱颖而出。同时,高校需将产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课程共建、团队共商、项目共谋、导师共聘和人才共育等多维度合作,不断丰富“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育人路径。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依托自身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如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加快培养一批在前沿数字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04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深入推进评价改革

在追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推动高校事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学生评价方面,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构建“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创新评价方式,引入动态监测机制,打破传统静态评价的局限,结合学期间表现评价与用人单位反馈的延伸评价,形成全过程、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价机制。此外,强化招生、培养、就业三者的联动,确保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对接社会需求,为学生搭建更加宽广的成长舞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高校同样需要深化改革,实施分类评价,以更加开放包容、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注重教学本领的提升,也强调学术科研的贡献,更不忘战略服务能力的培育。通过优化评价方式,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深耕细作,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能够获得应有的荣誉与回报,进一步激发整个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卓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05加强技术攻关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高校作为知识的灯塔与创新的引擎,肩负着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使命。面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高校需深刻洞察教育数字化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中的核心价值,将技术攻关与应用开发置于战略高度,以智能技术为翼,赋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革新及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具体而言,高校应聚焦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路径的设计与优化。

 

同时,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亦不容忽视,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教学手段,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促进师生间的高效互动与知识共享。在教育治理层面,高校需推动教育数据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实现从数据孤岛向数据生态的跨越。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处理、共享、使用及保护机制,形成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

 

此外,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教育数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发挥最大价值。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持续深化“人工智能+X”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既包括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的深度挖掘,也涵盖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广度拓展,如经济管理、人文法律等,旨在培养既精通AI技术又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跨学科项目合作、国际交流等多元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智慧教室的建设则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高校应积极响应“需求牵引,数字赋能”的理念,打造集5G全息远程互动、VR体验、示范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教室,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灵活便捷的学习环境。高校还需构建覆盖教学、科研、管理、评价等全链条的数字化教育平台体系,依托5G通信网络,实现教学云、科研云、科创实训云、校园安防云、教育评价云等多云融合,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的教育生态系统。


(本文作者:万明)

(湖北研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19522937744

微信

扫一扫 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