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楚教育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

一、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基本遵循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工作要求。这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范性、特色性与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转向专业群建设,以“群”为组织单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提出了挑战。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涵与联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十大要素,即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则是由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组成,其职业面向、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体系、实施保障等更为复杂。从基本形式上来说,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是对群内若干个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整合与重构。专业群培养方案确定后,群内各专业的原培养方案应依据群的总体要求作出相应的优化调整,使群内若干专业的培养方案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本身具有系统性和统筹性,对于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统领性意义,其构建是专业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双向重组与优化的过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基本逻辑遵循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遵循专业群组群逻辑及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1.遵循国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国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体现了高职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基本依据,是专业群内涵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评价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教学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五部分构成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五个部分是彼此相对应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专业教学标准的具体体现。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也必须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基本依据,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专业名称、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等条目。“职业面向”包含对应的行业、主要职业类别、主要技术领域举例及职业类证书,是专业群职业面向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了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细化了达到群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基本条件是对专业群内结构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及专业教学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

 

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应以各个组群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等为基本依据,按照专业群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要求,系统构建由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组成的特色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特色化专业方向与课程。

 

2.遵循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进而决定了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面向、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及课时安排等核心要素。对专业群组建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共享、技术领域互补、就业岗位相关。但这仅是专业群组群的基础性要求,每个专业群还应根据本校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自身的组建逻辑。这种逻辑除了体现在对专业的选择上,也体现在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上。从组群专业的选择来看,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中,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主要是依据产业(链)需求,即根据产业(链)相关职业(岗位)需求,将相关专业组织起来形成链式专业群,或是依据职业或岗位(群)需求,即人才培养职业定位、岗位方向相关的专业组织起来形成集群式专业群;从组群专业之间的关系来看,群内各专业的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大多数“双高”院校选择以学校某一龙头或特色、强势专业为依托,协同若干关联专业共同发展的模式。

 

专业群的产业面向一般是对接一个产业(或产业领域)或多个产业(产业领域);或是对接某个产业链的某一端,包括前端的技术与研发,中端的生产与检测及后端的营销与售后;或是对接全产业链。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决定了专业群的产业面向,进而决定了其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面向。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群,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品研发、检测试验、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环节,面向产业的高端;群内汽车电子技术与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侧重于面向产品研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侧重于面向检测试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侧重于面向生产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侧重于面向售后服务。

 

3.遵循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

人才培养是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任务。“群”是专业建设的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当前,越来越多的工程问题,特别是“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破解,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交叉融合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跨界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其设计与构建要体现“群”的理念,也要体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导向,注重“专”与“通”的有机融合,重点关注学习能力、迁移能力、跨界知识的掌握等。

 

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以职业发展为逻辑起点,遵循的是工作体系逻辑和职业导向,其实质就是对接职业需求,依据职业需求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基于专业群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就是要正确把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创建有别于基于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技术与实践经验、现实生产之间的逻辑耦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真实反映,就是聚焦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开设要面向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基于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选择组群专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针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实践导向和产业需求导向,注重技术思维、设计、运用、创新、反思和改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还要重点关注解决生产现场复杂技术问题和技术难题攻关能力的培养。要精准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重塑知识结构、技术结构、技能结构,针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突出综合性、复合性、创新性、跨学科交叉型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同时,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满足产业迭代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个体自身发展需求。

 

二、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核心着力点及其设计

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各专业在专业群内的定位,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的基本逻辑,对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是最终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专业群和群内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某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为例。学校组群专业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应用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校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展了基于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探索。

 

(一)遵循组群逻辑精准定位专业群及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能够达到的职业或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群的组群专业,各专业在群里的定位(方向),以及各专业之间的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并不是简单描述各专业之间的主次关系,而是深层次地表达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技能构成。一般而言,群内组成专业的确定是从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培养目标进行分解,进而确定群内专业组成。其主要依据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需求,对应产业、产业链、岗位群要求,以及院校专业建设基础与发展实际。对于培养目标的分解、组合与确立要处理好以下两组关系。

 

一是确定产业面向,对接产业链的哪一部分(前端、中端、后端),对应的岗位群,岗位群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人才培养规格),形成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二是依据专业群培养目标,确定组群专业及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筛选,并在这些课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共同组成课程群,为群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不同专业群面向不同产业并有自身不同的特点,每个学校也有自身的发展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专业群组建模式的不同。不同的建群模式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分而没有优劣之分,其重点在于依据相应岗位群要求精准定位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较为宏大的产业链应避免大而泛,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职业面向并不是越宽泛越好。学生的知识、技能覆盖面可以广,但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过多、杂而不精;也要避免专业选择过窄。这两种情况都会失去建群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义。

 

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为智能检测技术人员、信息系统工程师、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组群逻辑是依据“龙头引领、骨干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精准对接智能检测技术产业链,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龙头,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其中,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为骨干专业,主要培养通信网环境支撑、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智能化检测终端设备集成和开发人才。在这种“核心+支撑”的组群模式中,群内各专业之间相互融合,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专通结合)。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一般是指体系化、序列化的教学内容与配套的传授方法,是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与核心模块。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要以“群”的理念对组群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

 

一是专业群课程体系是群内多个专业课程的重组,有分有合,其课程选择与编排完全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即形成“专业群培养目标—群内各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支撑课程(体系)—专业群课程群(体系)”的优化、重组闭环。二是打造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改变以课程为单位的学习内容组织,实施“模块—课程”的矩阵式教学组织模式,通过模块化课程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学科的有机统合,支撑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其核心要义是以模块为单位,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单元,对专业模块内课程进行重构,将与同主题相关联的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一模块均瞄准职业岗位的专业职业能力,实现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通过课程模块的设置,赋予学生群内专业模块选择权,使其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多样化成长需求。三是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产业发展需求,对支撑专业和专业群的课程及其内容做动态调整与更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随产业发展变化而不断迭代升级。

(本文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湖北研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19522937744

微信

扫一扫 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