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楚教育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进行了重大部署和规划。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层次,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持。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当下一项重要工作。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环节。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高校在赋能新质生产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组织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将会产生重大作用。同时,高校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借助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等,高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广西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如可把与中国—东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东盟各国的商业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加强专业课程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二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东盟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建设创新实践平台。设立创新创业中心、实验室等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四是培养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领导力等,使其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

 

优化科技人才成长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

作为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体现在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数字素养能力等方面。优化科技人才成长模式,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一是培养科学思维。把科技创新元素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激发不同学龄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应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的以学业成果为目标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确保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技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得到合法保护。加强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协同发展。通过优化科技人才成长模式,更好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优化人才选拔模式,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应聚焦人才这个核心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要靠创新人才,尤其是需要科技创新颠覆性突破的领军型人才。这就需要优化人才选拔模式。应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模式,加速培育、储备并选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活跃的。为此,应在新型生产关系中突出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承担者和主体力量。如何优化人才的选拔模式,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加速转变政府人才管理的职能与方式。赋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以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能力与专长。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方法。人才选拔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明确选拔标准与需求、制定科学选拔流程、构建合理人才储备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才能满足用人单位与人才的双向需求,实现共赢。三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和协作。完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助力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形成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本文作者:王林艳)

(湖北研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19522937744

微信

扫一扫 联系我